篇名
歸因理論介紹:對應推論理論 - 心理學X檔案
作者
黃以迦
說明
發佈時間:20240902
對應推論理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是社會心理學中由Edward Jones和Keith Davis於1965年提出的歸因理論,旨在解釋人們如何推論他人的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個性特徵。該理論的核心假設是,人們會將他人的行為與其內在特質進行對應,即從行為中推測出行為者的穩定性格或意圖,而不是僅僅解釋為情境因素的結果。
理論內容
對應推論理論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 自願性行為(Voluntary Action):人們更有可能將行為對應於個人內在特質,當該行為是自願時。如果行為者是在無外在壓力或強制下自願選擇某種行為,那麼觀察者更有可能認為該行為反映了行為者的內在性格或意圖。
- 社會期望(Social Desirability):如果一個行為違反了社會期望,觀察者更有可能將該行為歸因於行為者的內在特質。例如,如果一個人選擇做出一個不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觀察者更有可能認為這是由於該人的性格或獨特意圖,而不是由於情境因素。
- 行為的效果(Noncommon Effects):當一個行為具有獨特的效果(即非共同效果),觀察者更有可能將該行為歸因於行為者的內在特質。如果某個行為產生了不尋常的結果,那麼觀察者更容易認為這一結果反映了行為者的個人選擇或意圖。
- 選擇的自由度(Choice):當行為者在多種行動方案中選擇某一特定行動時,觀察者會更傾向於認為這一行為反映了行為者的內在意圖或個性。選擇越自由,對內在特質的推斷就越強。
理論意涵
對應推論理論揭示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並且往往會高估行為反映個人性格的程度,這一現象也被稱為「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該理論的重要意涵包括:
- 人格歸因的偏差:人們傾向於過度重視行為者的個人特質,而忽視了情境因素的影響。這意味著,人們可能會低估外部環境對行為的塑造作用,並將更多的責任歸於行為者的內在性格。
- 社會交往中的推論過程:在社會互動中,人們根據對方的行為做出快速的推論,並且這些推論往往是基於對方的內在特質。這樣的推論可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的發展,因為我們的判斷通常來自於對方的一次性行為,而不是全面了解他們的情境背景。
- 文化差異:對應推論理論也涉及到文化差異的研究。在個人主義文化中,人們更傾向於做出對應推論,因為這樣的文化強調個人責任和獨立性。然而,在集體主義文化中,情境因素可能會被認為比個人特質更重要,從而導致對行為的解釋方式有所不同。
- 社會行為解釋的應用:該理論在多個領域具有應用價值,如法律(如何推斷犯罪者的動機)、政治(如何解讀政治家的行為)、教育(教師如何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等。理解對應推論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和解釋他人的行為,從而提高溝通和合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
對應推論理論、內在特質
刊名
心理學X檔案
該期刊-上一篇
該期刊-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