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久以來,我們對「創傷」的理解,多半聚焦在單一、震驚且突發的事件上,例如天災、車禍或戰爭。這些創傷後所引發的精神困擾,在醫學上被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然而,對於那些經歷了長期、重複且發生在人際關係中的創傷,例如童年虐待、長期家暴、人口販運或情感操控,其所造成的影響遠比單一事件複雜而深遠。
這類由「複雜性創傷」(Complex Trauma)引發的精神疾患,被稱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PTSD),它不僅包含PTSD的核心症狀,更深入地影響了個體的自我認同、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
一、C-PTSD的歷史與醫學認可
C-PTSD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其臨床觀察可以追溯到數十年前。早在1980年代,著名的創傷研究學者Judith Herman就曾提出,單純的PTSD診斷無法充分描述長期、重複性創傷受害者的困境。她將這類因長期受虐而導致的複雜症狀,命名為「未分類的極度壓力疾患」(Disorders of Extreme Stress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DESNOS)。Herman的研究與臨床觀察,為C-PTSD的概念奠定了基礎,但這項診斷的正式確立過程卻相當漫長。 直到2018年,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一版》(ICD-11),才首次正式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納入其中,將其作為一個獨立於PTSD的診斷。ICD-11明確指出,如果個體同時符合C-PTSD的診斷標準,則應優先診斷為C-PTSD,而非PTSD。
然而,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雖然在診斷標準中增加了許多與C-PTSD相關的症狀,例如負面情緒的持續、自我責備、衝動行為等,但最終並未將其獨立列為一個診斷。這項差異反映了精神醫學界在C-PTSD診斷上的持續辯論。儘管如此,學術界和臨床界普遍認同,將C-PTSD視為一個獨立診斷,更能精準地理解並有效治療這類患者。
二、C-PTSD的核心特徵:超越恐懼的失調
與PTSD的核心症狀(再體驗、迴避、過度警覺)不同,C-PTSD的診斷除了必須符合PTSD的全部核心症狀外,還必須伴隨三個額外的症狀群,這三個症狀群被統稱為「自我組織失調」(Disturbances in Self-Organization, DSO)。這使得C-PTSD的臨床表現更為複雜、廣泛且持久。
- 情緒調節困難(Difficulties in Affect Regulation): 這是C-PTSD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患者的情緒反應變得難以預測和控制,可能表現為:
(1)情緒麻木或情感隔離: 感到情感空洞,無法體驗快樂或悲傷。
(2)情緒爆炸:突然爆發劇烈的憤怒、焦慮或悲傷。
(3)持續性的負面情緒: 普遍存在揮之不去的憂鬱、悲傷和絕望感。
- 負面自我概念(Negative Self-Concept): 長期的人際創傷,尤其是在童年時期發生,會讓個體內化創傷施加者的負面評價,形成極為負面的自我認知。這包括:
(1)強烈的羞恥感與罪惡感: 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不值得被愛」或「活該」受苦。
(2)無助感與無價值感: 感覺自己毫無能力、一無是處,對未來不抱希望。
(3)錯誤的自我歸因: 堅信創傷的發生是自己的過錯。 - 關係困難(Difficulties in Relationships): 創傷通常發生在最重要的依附關係中,導致患者對人際關係產生深刻的扭曲。
(1)極端信任或極端不信任: 要麼過度討好、毫無防備地信任他人,要麼對所有人都抱持著強烈的不信任與防備。
(2)迴避親密關係: 害怕被再次傷害而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
(3)人際界線模糊: 在關係中難以維持健康的界線。
此外,C-PTSD患者還可能伴隨解離、身體疼痛、慢性疲勞以及對施虐者的執著等症狀。他們可能反覆思考施虐者的行為、動機,甚至感到自己被施虐者控制,難以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