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攻擊性行為是心靈痛苦的外顯,而助人則是化解這種痛苦的橋樑。」
當我們談論助人行為時,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伸出援手、提供支持,或者安慰他人的善意舉動。然而,心理學提醒我們,助人不只是做「好事」那麼簡單;有時,透過有效減少攻擊行為,我們不僅保護了潛在的受害者,也在幫助攻擊者擺脫內心的困境。教育者與專業助人工作者肩負著這樣雙重的使命:預防傷害,並且促進心理成長。
在心理學的視角中,助人行為不僅限於直接提供支持或資源,還包括「減少傷害他人可能性」的行為。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正是這樣一種典型的傷害性行為。倘若我們能有效減少攻擊行為,不僅是在幫助潛在的受害者,更是在幫助潛在的攻擊者,促進他們的心理成長與社會適應。換句話說,減少攻擊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深具意義的助人行動。
那麼,身為教育者或專業助人者,我們該如何同時幫助攻擊者與被攻擊者?這正是心理學介入的核心課題。
一、幫助攻擊者:轉化攻擊衝動為正向行動
攻擊者並非天生如此。心理學研究顯示,許多攻擊行為的背後,是情緒調節困難、缺乏社交技能或低自尊的結果。專業助人者的首要任務,是協助他們學會健康地管理情緒與行為。
首先,情緒調節訓練至關重要。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或情緒管理課程,攻擊者能學習辨識自身情緒觸發點,並運用呼吸練習或情緒日記等技巧,降低衝動行為發生的機率。
其次,增強同理心則能從根本改變攻擊者的行為模式。透過角色扮演或敘事治療,讓攻擊者設身處地理解受害者的感受,激發內在的自我反省與行為修正。
此外,建立自尊與自我效能感同樣不可或缺。透過正向行為強化與社會技能訓練,幫助攻擊者發現:不需要依賴攻擊行為,也能獲得社交認同與個人價值感。
二、幫助被攻擊者:重建安全感與自我價值
被攻擊者往往不僅承受身體上的傷害,更面臨心理上的創傷。焦慮、恐懼,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都可能在無形中侵蝕受害者的心理健康。
助人者的介入,首先應聚焦於情緒修復與心理安全感的重建。創傷知情輔導(trauma-informed care)便是其中的重要策略,透過提供安全、無評價的對話環境,讓受害者逐步處理恐懼與羞辱感。
其次,強化自我價值感能有效對抗自責與低自尊的影響。助人者可以透過積極肯定、設定小目標的方式,協助被攻擊者重建自我效能。
此外,教導有效的自我保護與求助策略,如拒絕技巧、建立支持網絡等,不僅能預防再次受害,也有助於受害者恢復對人際環境的信任感。
三、雙向互動:修復性正義的應用
除了針對攻擊者與受害者的單獨介入,教育者和助人者更可以推動「修復性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促進雙方的理解與和解。
透過修復性對話圓桌會議,雙方能在中立的環境下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期望。攻擊者有機會理解自身行為帶來的真實影響,受害者則能被聆聽、被理解,從而逐步修復心理創傷。
同時,設計共同的復原計畫,如道歉信、補償性社會服務等,能促進彼此之間的責任感與連結感。這種多方參與的方式,不僅促進個體心理復原,也有助於建構安全與支持性的群體環境。
四、心理學理論的支撐
上述所有策略,都有堅實的心理學理論作為基礎。例如,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提醒我們:攻擊行為多由觀察學習而來,因此,透過示範與正向回饋,可以有效替代攻擊性行為。情緒調節理論則強調管理情緒的重要性,認知行為理論則強化了改變思維模式對行為轉變的影響力。
而創傷知情照護的理念則強調,任何介入行動都必須避免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並強化他們的安全感與自我掌控感。
結語
攻擊者與被攻擊者,表面看似對立,實則共享一段需要療癒的心理歷程。教育者與助人專業者不僅要消除攻擊行為本身,更要看到背後的心理需求與成長可能。透過情緒調節、同理心訓練、自我價值重建與修復性對話,我們不只是化解一場衝突,而是在人與人之間搭建起理解與療癒的橋樑。
減少攻擊行為,正是助人工作的雙重使命:守護受害者的安全,也喚醒攻擊者內心的成長潛能。
「化解攻擊,並非削弱力量,而是引導力量走向理解與成長。」
減少攻擊行為,不只是避免衝突那麼簡單。當我們引導攻擊者管理情緒、發展同理心,同時支持受害者療癒傷痛、重建自我,我們不只是在解決當前的問題,更是在為社會播下理解與共融的種子。這正是心理學賦予助人者最深刻而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