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記得自己三歲時的生日發生的事嗎?或是第一次學會走路的感覺?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不記得」。這個現象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嬰兒期失憶症」,指的是我們幾乎完全想不起生命最初幾年發生的具體事件。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嬰兒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特別是負責記憶的「海馬體」這個腦區還不夠成熟,無法好好地儲存記憶。但最近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可能要改寫我們對嬰兒記憶的認知了。
用高科技「偷窺」嬰兒的大腦
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他們邀請了26名4個月到2歲的小寶寶,讓他們躺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機器裡,觀察這些小腦袋瓜在看圖片時的大腦活動。
實驗的設計很巧妙:先讓嬰兒看一些從未見過的圖片,同時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然後過一會兒再讓他們看配對的圖片測試,看看他們是否還記得剛才看過的內容。研究人員透過觀察嬰兒注視新舊圖片的時間長短,來判斷他們是否記得之前看過的圖片。
驚人發現:嬰兒的大腦比我們想像的更厲害
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研究發現,當嬰兒後來對某張圖片表現出熟悉感時,他們的海馬體在最初看到這張圖片時就已經展現出更強烈的活動。這說明什麼?嬰兒的海馬體其實早就具備了編碼和儲存記憶的能力!
更有趣的是,這種記憶編碼能力主要出現在大約一歲左右的嬰兒身上,而且集中在海馬體的後半部分。這個發現與成人大腦的運作模式非常相似,顯示嬰兒的記憶系統比我們預期的要成熟得多。
重新思考:為什麼我們還是記不起小時候?
既然嬰兒的大腦已經能夠編碼記憶,那為什麼我們長大後還是想不起小時候的事情呢?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問題可能不在於記憶的「存入」,而在於「提取」。就像把東西放進了一個深深的抽屜裡,東西本身沒有消失,只是我們找不到打開抽屜的鑰匙了。
這個理論得到了動物實驗的支持。科學家發現,幼鼠時期形成的記憶印跡確實可以保存到成年,只是在沒有特殊刺激的情況下很難被喚起。
這項發現有什麼意義?
這個研究徹底顛覆了我們對嬰兒記憶的傳統認知,帶來了幾個重要的啟示:
- 重新定義嬰兒期失憶症:過去我們認為嬰兒記不住東西是因為大腦不夠成熟,現在我們知道他們其實能夠形成記憶,只是這些記憶後來變得難以取用。
- 了解大腦發育:這項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記憶系統的發育過程,為日後相關的教育和治療方法提供科學基礎。
- 重新思考早期經驗的影響:雖然我們意識層面記不起嬰兒時期的經歷,但這些經驗可能以某種形式在潛意識中持續影響著我們。
未來的研究方向
當然,這項研究也留下了許多值得探索的問題。比如說,嬰兒能夠編碼的是否只是簡單的熟悉感,還是更複雜的情節記憶?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回憶起更早期的記憶?個體差異、注意力發展、甚至親子關係是否會影響嬰兒的記憶能力?
科學家們正計劃進行更長期的追蹤研究,希望能夠完整地描繪出人類記憶系統從嬰兒期到成年期的發展軌跡,並進一步解開嬰兒期失憶症的完整謎團。
結語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嬰兒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他們的小腦袋裡正在進行著複雜而精密的記憶編碼工作,只是這些珍貴的早期記憶在成長過程中漸漸被鎖在了記憶的深處。
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夠找到重新開啟這些早期記憶寶庫的方法,讓每個人都能重新體驗生命最初的美好時光。在那之前,這項研究已經讓我們對人類記憶的奧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資料:
Yates, T. S., Fel, J., Choi, D., Trach, J. E., Behm, L., Ellis, C. T., & Turk-Browne, N. B. (2025). Hippocampal encoding of memories in human infants. Science, 387(6740), 1316-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