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理學X檔案 歷期IQ測驗的驚人真相:被告知「你很聰明」,竟會激發你的自戀傾向? - 心理學X檔案
篇名
IQ測驗的驚人真相:被告知「你很聰明」,竟會激發你的自戀傾向? - 心理學X檔案
作者
黃以迦
說明
發佈時間:20250923

您有多聰明?答案可能會徹底改變您的自我認知

人們普遍對自己的智力水平感到好奇。在我們的文化中,智商(IQ)測驗不僅是評估認知能力的工具,更常常被視為一種衡量個人價值的標籤。但您是否想過,如果真的得知自己的智商分數,會對您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這僅僅是增強或削弱自信心那麼簡單嗎?

最近一項心理學研究揭示了令人驚訝的發現,指出關於智商的回饋,不僅會動搖我們對自身能力的看法,甚至能短暫觸發我們的自戀感受,與我們內心對獨特性的渴望產生連結。本文將深入探討這項研究,分享其中幾個最令人意外的觀點,看看這些發現如何揭示我們自身的心理運作。

  1. 被告知「你很聰明」,可能會短暫激發你對「獨特性」的追求

    研究中最核心的發現是:當參與者獲得正面的智商回饋(被告知其智商高於平均水平)時,他們的「狀態自戀」(一種暫時性的自戀感受)會顯著提升。但有趣的是,這份影響並非全面性的。研究精準地指出,回饋只對自戀欽佩感(narcissistic admiration)中的一個特定層面產生了統計上的顯著影響:「追求獨特性」(striving for uniqueness)。另外兩個層面,「浮誇幻想」(grandiose fantasies)與「魅力展現」(charmingness),則未受影響。

    「追求獨特性」是一種感覺自己很特別、與眾不同,並為自己的能力感到驕傲的心理狀態。儘管這個效果的強度相對溫和(效果量 Cohen’s d = 0.22),但其意義深遠:僅僅一次簡單的回饋,就足以在可測量的程度上,點燃我們內心那份渴望與眾不同、感覺自己很特別的自戀火花。

    這個發現表明,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聰明」這個概念可能不僅僅關乎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與一種渴望感覺優越的自戀需求緊密相連。

  2. 你對自身智力的信念,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脆弱且不對稱

    我們通常認為,對自己智力的看法是一種長期且穩固的自我認知。然而,這項研究證明,這個信念其實相當脆弱,而且我們對正面與負面評價的反應極不對稱。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個關於我們自我概念的驚人真相:它遠比我們想像的更不對稱。雖然正面的回饋能為參與者的自信心帶來些許提振,但負面回饋所造成的打擊卻不成比例地巨大。數據顯示,收到「高於平均」回饋的參與者,其自我評估智力確實有所提升(效果量 Cohen’s d = 0.16);然而,收到「低於平均」回饋的參與者,其自我評價則出現了更為劇烈的下滑(效果量 Cohen’s d = 0.33)。

    這項發現的衝擊性在於,我們的自我認知原來更容易受傷,而非被輕易地吹捧。一次負面的評價,對我們自信心的侵蝕力,遠大於一次正面評價的建設力。這也暗示著,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學校或社會得到的評價,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持續地塑造著我們的自我概念,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想像。

  3. 測驗成績不佳?你很可能會開始質疑測驗的有效性

    研究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收到正面回饋(被告知智商高於平均)的參與者,更傾向於認為他們所做的智商測驗是有效且準確的。反之,收到負面回饋的人則對測驗的有效性評價較低。

    這完全符合一個廣為人知的自我保護機制。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我們面臨與自我形象不符的負面資訊時(例如「我的智商低於平均」),比起修正自我認知(「也許我沒有我想的那麼聰明」),我們更傾向於質疑資訊的來源(「這個測驗根本不準」)。

    這種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的傾向,是一種用來保護自尊的常見策略。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面對失敗時,人們有時會歸咎於測驗太難或題目有問題,而非反思自身能力,而這種防禦機制在自戀特質較高的人身上通常表現得更為強烈。

  4. 當自尊受到威脅時,自戀成為了你的「心理盔甲」

    研究的進一步分析揭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模式,關乎我們如何應對壞消息。研究人員發現,在收到「低於平均」的負面回饋後,參與者本身固有的「特質自戀」水平,成為解釋他們事後如何評價自己智力的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當收到好消息時,無論一個人是否自戀,他們都會對自己的智力感覺良好。但當收到壞消息時,這種自我威脅會啟動防禦機制。那些高度自戀的人會更加努力地維持對自己智力的正面看法,以此來保護他們脆弱的自尊心。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研究人員推斷,正面的回饋與大多數人既有的自我信念(我還不錯)相符,因此不太需要動用額外的心理防衛。然而,負面回饋則構成了一次直接的自我威脅,迫使人們啟動防禦機制來保護脆弱的自尊。在這種情況下,自戀就像一套心理盔甲。

    而這正是前一點的發現派上用場的地方。當一個高度自戀的人因低分而感到自尊受創時,他們的「心理盔甲」不僅是一種內在感受,更可能轉化為外在行動——例如,更激烈地否定那份帶來壞消息的測驗的有效性。

結論:重新思考「聰明」的真正意義

總結來看,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一次簡單的智商回饋不僅影響我們的自信,還會觸發我們對獨特性的渴望,並揭示了我們在面對自我威脅時啟動的心理防禦機制。

這項研究促使我們反思一個更深層的觀點:我們文化中對「聰明」的執著,可能已經與一種自戀式的需求——渴望「與眾不同」和「高人一等」——緊密地糾纏在一起。我們口中的「聰明」,或許早已不單純是對認知能力的客觀描述,而是一種爭奪社會地位與優越感的象徵。

這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當我們稱讚孩子『聰明』時,我們真正傳達的是什麼訊息?是對其能力的肯定,還是在不經意間助長了一種追求『與眾不同』的渴望?」

延伸學習
關鍵詞
獨特性、智力、智商、自戀、心理盔甲
刊名
心理學X檔案
想瞭解心理學相關課程,
請填妥下列相關資料,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課程內容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Email 或 Line ID
姓名
電話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