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次成功的簡報後獲得滿堂彩,或是在社群媒體上收到雪片般的讚美後,突然感覺自己充滿自信、無所不能,甚至覺得自己的思緒也變得格外清晰敏銳?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瞬間,彷彿為自己打上了一道高光。
這種短暫的飄飄然,是否真的會影響我們對自身核心能力的評價,例如我們的智力?我們常認為智力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特質,但如果它會因為我們一時的心情而改變,那又代表什麼?
本文將依據一份發表於《人格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的科學研究(Zajenkowski et al., 2022),深入探討這個有趣的問題。準備好迎接幾個關於一種特定自戀類型(浮誇型自戀)、自我認知與成就之間,令人驚訝的關聯吧。
- 短暫的自戀感,是立即見效的「智商增強劑」
研究的核心發現相當直接:短暫的自戀狀態,能顯著提升一個人對自己智力的評價。研究人員透過一個簡單的寫作練習來「誘導」參與者的自戀狀態:請他們回憶並寫下一個自己備受他人欽佩的經歷,並描述那種感覺自己很特別、理應成為眾人焦點的感受。
實驗結果非常明確:與回憶平凡經歷的對照組相比,那些被引導進入短暫自戀狀態的參與者,在「自我評估智力」(Self-Assessed Intelligence, SAI)的分數上顯著更高。換句話說,當他們感覺自己很棒時,他們也真的覺得自己變聰明了。
研究總結了這個現象的精髓:
「擁有宏大的幻想,相信自己是獨特和特別的,並暫時感覺自己是眾人矚目的焦點,會讓人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
這個發現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揭示了一種因果關係,而不僅僅是相關性。單純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哪怕只是短短幾分鐘——就能立即改變我們對自己核心能力的看法。這不僅僅是改變了我們的看法,研究還發現,這種看法的轉變,竟然能產生真實世界的連鎖反應。
- 感覺自己變聰明不只是錯覺,它還會讓你目標更高
你可能會認為這種「感覺變聰明」純屬自我安慰,但研究的第二個發現卻指出,這種主觀感受才是關鍵。事實上,短暫的自戀感本身並沒有直接讓人們設定更高的學業目標,而是透過一個關鍵的橋樑 ── 提升「自我評估智力」(SAI)。當人們因為自戀感而相信自己更聰明時,這個信念才真正轉化為追求更高目標的動力。
研究指出,更高的SAI與更強的學業目標追求、更高的預期學業成就,以及更好的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一種包含生活滿意度、樂觀與歸屬感的綜合指標)有著正向關聯。
這意味著,即使這種智力提升的感覺是主觀的,它也能成為一種強大的心理驅動力。當你相信自己更聰明時,你更傾向於在現實世界中設定並追求更高的目標。你的主觀感受,正在實實在在地影響你的行動與幸福。
- 你對自己智力的看法,其實比你想像的更不穩定
這項研究還有一個更廣泛的啟示:我們對自身智力的評估,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特質。它更像是一個會隨情境和心境波動的狀態。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引用數據指出,一般人對自身認知能力的洞察力僅為「中等程度」,主觀評估的智力與客觀測量的智力之間,典型的相關性通常不超過 0.30。這表示,我們對「自己有多聰明」的判斷,準確率其實相當有限。
這項研究證明了,我們的自我評估會受到當下情緒狀態(如短暫的自戀感)和外部情境(例如,先前有研究發現,給予參與者關於其智商的虛假正面回饋,也會影響他們的感受)的顯著影響,而不僅僅是基於客觀事實。正因為我們對自身智力的判斷本來就不是那麼牢固,才為情緒和心態的影響留下了如此大的空間。一個短暫的自戀時刻,就能趁虛而入,輕易地左右我們的自我認知。
- 難以撼動的自信:智力自我評估中的性別差異
在進行主要實驗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再次驗證了(replicated)一個過去研究中反覆出現的發現:男性的自我評估智力(SAI)顯著高於女性。
這個發現的獨特之處在於,這種性別上的差異,與實驗中的自戀誘導無關——無論在哪個組別,這種模式都持續存在。更重要的是,研究背景指出,在客觀測量的普遍智力上,並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這點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在「智力自信」這方面存在的性別差異,可能更多是由社會文化因素所塑造,而非源於客觀的能力差距。
結論:你的心態,正在塑造你的現實
總結來說,這份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心理機制:一個短暫的心理狀態(如自戀感),就能深刻改變我們對自身核心特質(如智力)的看法。而這種看法的改變,又會進一步影響我們追求的目標和整體的幸福感。
我們的自我認知並非堅不可摧的石碑,它更像是一面會因光線和角度而變化的鏡子。這不禁讓我們反思:如果你對「自己有多聰明」的看法都如此容易動搖,那麼你對自己的其他信念——關於你的能力、你的價值、你的極限——是否也同樣充滿了可被改寫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