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理學X檔案 歷期臺灣校園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之比較與分析:以美國學校心理師制度為例(一) - 心理學X檔案
篇名
臺灣校園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之比較與分析:以美國學校心理師制度為例(一) - 心理學X檔案
作者
黃以迦
說明
發佈時間:20250915

本文旨在透過比較美國「學校心理師」的單一專業模式與臺灣由多重助人工作者協作的校園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評估。參考美國全國學校心理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NASP)的白皮書 ,本文探討了美國學校心理師如何憑藉其跨學術、心理與行為健康的綜合訓練,在學校體系中扮演核心角色,並透過多層次支持系統(MTSS)提供從預防到介入的全面服務。相對地,臺灣的體系雖然基於《學生輔導法》建立了三級輔導制度 ,但由於缺乏單一的「學校心理師」職位,其服務由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與社工師等多個專業角色共同承擔。本文預計分成三至四篇的篇幅探討台灣與美國於學校心理健康之間的差異。

第一部分:引言與基礎背景

1.1 現況與報告目的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在臺灣,相關數據揭示了令人憂心的趨勢: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超過半數的國中生感受到升學壓力,而高中生的壓力與憂鬱程度更是顯著高於國中生,甚至導致自殺成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之一。面對這一嚴峻挑戰,學校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場所,被視為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天然且最佳場域」。學校輔導工作的效能,直接關乎學生的福祉與未來發展。

本文的目的,即是對比分析美國與臺灣兩種截然不同的校園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以美國全國學校心理師協會的白皮書為基礎,闡述美國如何藉由單一的「學校心理師」專業,提供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接著,將對照臺灣現行的多重專業合作模式,深入探討其制度設計、運作現狀,並揭示其所面臨的系統性與實務性挑戰。最終,本文將提出兩項核心問題,為未來臺灣校園心理健康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思考的方向。

1.2 專業定義的根本差異

在美國,NASP 的白皮書明確指出,「學校心理師」是一個經由專業培訓、擁有認證,並受到法律認可的單一專業角色 。這些專業人士接受廣泛的學術、心理與行為健康培訓,並對學校的組織與文化環境有著深入的了解,這使他們在多層次、反應式的校園心理健康計畫中扮演核心角色 。

相比之下,臺灣的校園心理健康服務並沒有單一的「學校心理師」職位。依據《學生輔導法》,校園輔導工作由一個多元專業團隊共同承擔。這其中包括肩負發展性與介入性輔導工作的「專任輔導教師」,以及主要負責處遇性輔導的「專業輔導人員」(包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等)。這種專業分工模式的設計,本身就與美國的單一專業模式存在根本性的概念差異,也因此衍生出後續一系列在職責界定、資源分配與服務協調上的獨特挑戰。

第二部分:美國模式:單一專業者的核心功能

2.1 全方位訓練與實踐範疇

美國的學校心理師訓練獨具特色,其核心在於提供「廣泛關注」學術、心理與行為健康問題的服務 。他們不僅接受專業心理學訓練,更被賦予在學校環境中提供服務的特殊技能。這種綜合性的準備,使其能夠在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場域——學校中,即時提供文化回應式的預防與介入服務 。由於其訓練著重於校園的組織與文化脈絡,他們能夠流暢地在教育與心理健康兩個領域間協調工作。

NASP 的模式將學校心理師定位為學校心理服務的中心,其職責橫跨了多個領域,包括以資料為本的決策、諮詢與合作、研究與方案評估,以及處理多樣化的發展與學習議題 。這種統一的職責模型,確保了學生所獲得的服務,無論是學術支持還是心理健康服務,都能在一個連貫的框架下進行。

2.2 多層次支持系統(MTSS)的角色

NASP 的白皮書詳細描繪了學校心理師在多層次支持系統(MTSS)中的作用,其服務範圍涵蓋了從預防到密集治療的整個連續光譜 。

  • 第一級(通用預防與推廣): 在這一層次,學校心理師的工作是為所有學生促進心理與行為健康。這包括進行學術、行為與情感障礙的全面篩檢,為教師提供諮詢以將社會情緒學習融入課程,並參與開發校園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方案 。此層次的服務旨在建立一個正向的校園氛圍,預防問題的發生。
  • 第二級(目標性介入): 針對已出現行為或情緒警訊的學生,學校心理師提供直接與間接服務以處理新興問題。具體服務包括自殺風險與威脅評估、提供技能團體諮詢(例如,社交技巧訓練、壓力減輕)以及監測學生對介入措施的回應 。在這一層,學校心理師能夠及早介入,避免問題惡化。
  • 第三級(密集性支持): 針對已確診或有嚴重需求的學生,學校心理師提供高強度的直接治療服務。這包括個別與團體諮商,應用認知行為療法(CBT)、行為療法或辯證行為療法(DBT),以及進行社會、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心理評估 。此外,他們也負責危機介入與後續處理,並與校外社區機構合作,提供「全方位照護」。

2.3 體系整合與專業倡議

學校心理師的專業角色不僅止於校內服務。他們還被賦予「填補學校與社區資源之間鴻溝」的獨特職能 。他們能夠代表學生與家庭,促進與社區機構和相關專業人員的溝通與合作,建立一個「全方位照護」的體系 。這項功能在美國法律體系中得到了認可,例如《平價醫療法案》(ACA)將學校心理師定義為「合格的健康專業人員」與「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這為他們提供了法律上的權威與正當性,也為學校尋求外部資金支持提供了依據。

2.4 專業一體化的優勢

NASP 模式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專業的一體性。一位單一且受過廣泛訓練的學校心理師能夠在多層次支持系統中提供連貫、無縫的服務 。這與多個專業分工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後者,一個學生可能需要先由輔導教師進行初步處遇,再轉介給校外巡迴的諮商心理師,最後可能還需要社工師的介入來處理家庭問題。這種多手轉介的流程,不僅增加了行政上的複雜性,更可能因為溝通不良、角色重疊或責任歸屬不清,導致學生在不同服務提供者之間遭遇服務斷裂,無法獲得連貫且負責任的照護。NASP 的模式強調學校心理師能夠「開發、交付與監控」服務,確保了服務的連貫性與單一專業的責任歸屬。

延伸學習
關鍵詞
心理健康、心理師、NASP
刊名
心理學X檔案
想瞭解心理學相關課程,
請填妥下列相關資料,服務人員將儘速與您聯繫。
詢問課程內容
詢問類科
上課方式
詢問班別
Email 或 Line ID
姓名
電話

本人同意高點‧知識達公司及其關係企業與合作對象,得直接或間接蒐集、處理及利用本人之個人資料。

驗證碼
按一下重取驗證碼(請區分大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