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從理論轉向 lived experience(生活經驗),深入探討並對比神經典型者通常未曾自我審視的特質,以及神經多樣者豐富多元的內在世界。這種對比分析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理解差異,更是為了揭示「正常」本身就是一種特定的、而非普世的認知與行為模式。
神經典型者的輪廓:社會規範、隱性溝通與群體凝聚
對神經典型性的分析,並非將其視為一個理所當然的預設值,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特定的神經類型進行研究。其特徵通常包括:
- 順從性:一種自然的、近乎無意識地遵守社會規範與期望的傾向。這種傾向體現在對傳統行為、時尚乃至語言模式的偏好上。
- 線性思維:偏好採用既有的、按部就班的解決問題方式,對於抽象、非傳統或創新的思維方式可能表現出較少的興趣甚至反感。
- 隱性溝通:在溝通中高度依賴非語言線索、潛台詞、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許多含義是隱晦而非直接表達的。
- 社會階層意識:對社會地位與階層有著敏銳的意識,並在社交互動中將其視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 群體導向:優先考慮群體的和諧與共識,有時甚至會為此犧牲個人的真實表達。融入群體、避免「與眾不同」是其行為的重要驅動力。
- 抗拒變革:偏好意識形態與社會層面的「舒適區」,對於可能破壞既定規範的「太新」或「太奇怪」的事物抱持抗拒態度。
對神經典型性的詳細描繪,本身就是一種激進的「人類學凝視翻轉」。它將一個始終作為隱形規範的群體,置於通常只為少數群體保留的分析性審視之下。這種做法消解了「正常」的自然性,揭示其作為一種文化上特定的偏好集合。過去,人類學研究「他者」文化時,總是將研究者自身的文化作為不言而喻的基準。同樣地,心理學在研究「失調」時,也總是對照一個未被檢視的「正常」基準。透過明確列出並分析神經典型群體的行為模式,我們將其順從性、溝通風格和思維模式視為需要解釋的現象,而非自然的預設。此舉使不可見的變得可見,迫使我們認識到,神經典型行為並非普世的社交法則,而是一種特定神經類型在後天學習與文化強化下形成的偏好。其深層含義是:一個建立在這些偏好之上的社會,絕非中立。它是一個為神經典型者而建的社會,這必然會使那些不具備相同偏好的人處於不利地位。
神經多樣者的輪廓:感官體驗、認知風格與獨特優勢
神經多樣個體的體驗極為多元,但通常圍繞著一些共同的主題,既包含挑戰也蘊含獨特的優勢。
- 常見挑戰:這些挑戰往往源於與神經典型主導的環境之間的摩擦。
- 感官敏感性:對光線、聲音、觸感或氣味等環境刺激異常敏感,容易導致感官超載或不適。
- 執行功能困難:在組織、規劃、時間管理與衝動控制等方面可能面臨挑戰。
- 社交溝通差異:難以解讀隱性的社會線索,偏好直接、明確的溝通方式,這在充滿潛規則的社交場合中可能造成誤解。
- 獨特優勢:神經多樣性個體的認知輪廓常呈現「尖刺狀」(spiky profile),意指他們可能在某些領域面臨巨大困難,但在另一些領域卻擁有非凡的天賦。這些優勢包括:
- 高度專注(Hyperfocus):能夠對感興趣的主題進行長時間、極度深入的專注。
- 創造力與創新思維:傾向於跳出傳統框架思考,提出新穎的解決方案。
- 模式識別能力:能敏銳地發現其他人可能忽略的模式、系統與關聯性。
- 細節導向與記憶力:對細節有著卓越的洞察力,並對特定資訊擁有強大的記憶能力。
「雙重同理心問題」:重塑社交互動的挑戰
傳統觀點通常將自閉症人士的社交困難歸因於單向的缺陷:他們「缺乏」同理心或社交技巧。然而,「雙重同理心問題」(Double Empathy Problem)這一理論對此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
該理論主張,自閉症者與非自閉症者之間的溝通障礙是「雙向」的,源於雙方在體驗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根本差異,從而導致相互的誤解。這將問題的焦點從自閉症人士的「個人缺陷」,轉移到兩種不同神經類型之間的「溝通不匹配」。這意味著,彌合鴻溝的責任是雙方的,神經典型者也需要努力去理解和適應神經多樣者的溝通方式。此觀點在描述神經典型者潛意識排斥差異的行為 ,以及挑戰對自閉症者社交動機的傳統假設 的資料中得到了間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