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個嬰兒第一次注視母親的臉龐、伸手抓住玩具、或對掉落的物體表現出驚訝的表情時,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透露出深奧的心理發展歷程。傳統上,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像一張「白紙」,其認知能力完全仰賴後天經驗與學習。然而,從 20 世紀末開始,一群發展心理學家提出相反的看法:人類的大腦早在出生時就已內建某些「核心知識(core knowledge)」模組,讓我們能夠快速理解世界的基本結構。
這套理論對於我們理解嬰兒思考能力、學習方式與人類認知演化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將帶你認識核心知識理論的起源、主要內容與實證研究,探索我們與生俱來的認知潛能。
一、核心知識理論的緣起與主張
「核心知識理論」最早由發展心理學家 Elizabeth Spelke 等人於 1990 年代提出,其主張來自於對嬰兒行為的嚴謹觀察與實驗研究。這些研究發現,即使是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似乎就已具備對物體、數量、空間與他人心理狀態的某種初步理解。
核心主張包括:
- 人類並非完全靠經驗學習,而是帶有生物上預設的認知模組。
- 這些模組針對特定「演化重要」的領域而存在,幫助人類在環境中迅速適應與生存。
- 核心知識具有普遍性與早期出現性,跨文化、跨時間,並早在語言發展之前即已展現。
換言之,核心知識理論是一種結合先天論與後天論的觀點,認為人類是以「準備好學習」的方式進入世界。
二、核心知識的主要領域
Spelke 等人提出,人類在出生時至少具備以下幾個核心知識領域:
- 物體知識(Object knowledge)
嬰兒能夠理解物體的連續性與實體性。例如:
- 即使物體暫時被遮住,嬰兒也知道它「仍然存在」(物體恆存性)。
- 對於違反物理原則的現象(如物體穿越障礙物),嬰兒會表現出明顯的驚訝,表示他們有基本的「物理直覺」。
- 數量知識(Numerical knowledge)
即使是出生幾天的新生兒,也能區分小數量的差異(如 2 vs. 3)。- Wynn(1992) 的經典研究顯示,5 個月大的嬰兒能對「1 + 1 ≠ 2」的結果表現出驚訝。
- 這表示嬰兒可能具備原始的計數與加減能力,是後來數學學習的基礎。
- 空間知識(Spatial knowledge)
嬰兒與幼兒能夠使用空間線索進行定位與導航。- 例如,18 個月大的幼兒能夠記住物品被藏在哪個方向,並使用地標來找出目標。
- 這顯示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具備「地理導航」的天賦能力。
- 社會知識(Social knowledge)
嬰兒能夠辨別人與非人、理解他人的意圖與情緒。- 研究發現,嬰兒能推論他人的行為目標,並對「助人」與「傷人」角色表現出偏好。
- 這是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的早期形式,為未來社交發展奠定基礎。
這些核心知識模組就像認知發展的「骨架」,後天的文化與教育則是在此基礎上建立更精細與複雜的思考能力。
三、研究方法與實驗證據
核心知識理論的研究仰賴許多創新的方法,尤其是針對無語言能力的嬰兒所設計的觀察指標,例如:
- 凝視時間(Looking time)
根據「違反預期」的原理,若嬰兒對某種事件感到驚訝,會看得更久。例如:- 當嬰兒看到一個玩具突然「穿過」牆壁時,他們的凝視時間會明顯延長,代表這違反他們的物理知識。
- 選擇偏好(Preferential looking)
當嬰兒面對兩個角色時,若一個角色展現合作、另一個展現攻擊行為,嬰兒通常會偏好合作者,代表他們對「社會互動」已有初步的判斷標準。
這些實驗顯示,即使在語言發展前,嬰兒的大腦就已能對世界作出有意義的推論,支持核心知識理論的先天性主張。
四、核心知識與教育的啟發
核心知識理論不僅揭示嬰兒認知的本質,也對教育實務提供深刻啟發:
- 學習應該建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教師可以運用學生的直覺理解作為教學的起點,再逐步導入抽象概念。
-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既然嬰兒早期就具備這些知識模組,越早啟發與刺激這些潛能,越能促進學習與認知成長。
- 尊重兒童的主動探索能力。孩童並非被動吸收者,而是主動建構知識的「小小科學家」。
五、挑戰與未來發展
儘管核心知識理論已獲得大量實證支持,仍面臨一些挑戰與質疑:
- 模組化的程度為何? 有學者認為,這些知識可能不是「先天固定」的模組,而是與環境快速互動下形成的結果。
- 文化差異的影響? 儘管核心知識具普遍性,但不同文化背景是否會強化或削弱某些模組的發展?
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整合神經科學、跨文化研究與人工智慧模擬,以更完整地理解人類認知的起點。
結語:人類認知的啟蒙之源
「核心知識」理論為我們揭開了人類智慧的起源:我們並非一張空白的紙,而是帶著某些理解世界的「預設值」來到這個世界。這些核心能力不僅使嬰兒能迅速適應環境,也為語言、邏輯、數學與社會認知等高層次能力奠定基礎。 當我們重新觀看一個嬰兒對世界的驚訝眼神,也許會驚覺:那雙眼睛背後,早已隱藏著進化千萬年的智慧火花。
參考資料
● Spelke, E. S., & Kinzler, K. D. (2007). Core knowledge.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1), 89–96.
● Wynn, K. (1992).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by human infants. Nature, 358(6389), 749–750.
● Baillargeon, R. (2004). Infants’ physical worl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3), 89–94.